Monday, November 26, 2007

如焉@sars.come 胡發雲


小說的主人公茹焉是寡居多年的中年女性,她在同事的介紹下認識了本市的副市長,並與之戀愛。同時,茹焉又因偶然觸網,在網絡上認識了以達摩為代表的幾個知識分子,並了解到了達摩等人在文革等歷史時期的遭遇。在sars爆發之後,原本隱藏的各種矛盾也隨之爆發,每個人在遭遇突發事件後,都表現出不同的態度。

作者樸實沉穩的敘述,透露出對歷史尤其是中國知識份子心路歷程的深刻洞察,同時也折射出作家對於當下生活迅速變遷的敏感痛感。小說里描述的「網路中的人」、「情感中的人」、「政治中的人」 、「思想中的人」四個人物自有其代表性,為我們提供了審視知性生活的獨特視角。對於積累了一定 人生閱歷的知性讀者來說,這一小說文本,不僅有助於我們閱讀人性之真,更有益於我們思索:在當下社會的特定環境中,個人與歷史、政治生活那令人喟嘆的「存在中不能承受之輕」。

Monday, November 19, 2007

秦腔 賈平凹

賈平凹在《秦腔》裡以生長於斯的故鄉棣花街為原型,生動地表現了中國社會的歷史轉型給農村帶來的震蕩和變化。小說採取瘋子張引生的視角來敘述清風街有兩家大戶:白家和夏家,白家早已衰敗,因此夏家家族的變遷成了清風街、陝西乃至中國農村的象徵。作品以細膩平實的語言,採用密實的流年式書寫方式,集中表現了改革開放年代中國鄉村的價值觀念,鄉土文化的瓦解,以及民間倫理、人際關係,以至經濟關係的深刻劇變。全書細膩寫實而又充滿想像活力,創作風格與時代情緒暗合得非常緊密,隱含了相當大的社會歷史之信息量。

賈平凹也是當代中國大陸著名作家,備受國際出版界注目,作品已被翻譯成多國語言,是中國作家躍升國際文壇的重要代表者之一。

作者借陝西地方戲曲「秦腔」的沒落,寫出當代中國鄉土文化的瓦解,以及民間倫理、經濟關系的劇變。全書細膩寫實而又充滿想像活力。有關當代中國城鄉關系的創作所在多有,但《秦腔》同中求異,以傖俗寫真情,平淡中見悲憫,寄託深遠,筆力豐厚,足以代表中國長篇小說又一次重要突破。──「紅樓夢獎:世界華文長篇小說獎」決審委員會主席王德威

Monday, November 12, 2007

受活 閻連科

這是一本描述真實與虛構並置,當下與歷史交融,現實與夢魘交織,奇詭陸離,亦真亦幻的離奇世界。一場又一場身體變形、人心扭曲的狂歡嘉年華會,在激情的涕笑交零下,展開血肉模糊的絕技表演。

受活莊,是一個三不管地帶、遺世獨立、鮮為人知的村落,所有村民都天生殘疾,非傷即殘,視健全者為另類人。閻連科在《受活》裡虛構一個由殘疾人組成的村莊,為了發展觀光事業,他們積累本錢,好在魂魄山上建立「列寧紀念堂」,並要從遙遠的俄羅斯把列寧的遺體買回來安放在中國大地上,從而期望實現中國鄉民的天堂之夢,大發死人財。於是上百個聾、啞、盲、瘸、癱瘓的殘疾人組成了絕技表演團,巡迴各地表演,一時轟動全國,開始一條走向外部世界的不歸路。在這荒誕諷刺的故事裡,列寧的遺體如同不斷回魂的馬克思主義,發揮了淋漓盡致的利用價值。但是到頭來是怎樣的結局?

  斷腿跳遠、獨眼紉針、聾子放炮、盲人聽物、外加癱瘓的媳婦能刺繡,麻痺小兒套著瓶子會走路,俚俗的把戲竟然讓城裡的人趨之若鶩。至於六十歲的拐子號稱一百二十歲,和弟弟扮成祖孫兩輩,九個侏儒化妝成三天三夜生出來的九胞胎,哄得觀眾團團轉……於是,死亡變成奇觀,朝聖就是聚財。還有什麼比這樣的故事更荒唐?更悲憫?閻連科用他那超凡奇詭的想像、無與倫比的冷峻與深刻,刻畫了一個「政治人」癡情而迷亂的人生追求,剖示了紛繁複雜的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的本質。

  閻連科在《受活》裡進行了一場野心宏大的語言歷險,它的完成不僅對作家本人來說意義非凡,而且對於當代大陸小說界而言,更是一種充滿刺激性和建設性的小說書寫方式力量。

  《受活》在文體上的另一個特別之處是,在每個章節的結尾都有一個絮言作為補充,這當然讓讀者想起《史記》和《聊齋志異》的寫法,但這種結構也包含了閻連科的一個明顯的用意,它使讀者能夠在密度很高的敘述中稍作停頓或者休息,同時絮言和正文的不同口吻也讓讀者的閱讀心理得到調節,使小說的藝術空間變得更為開闊。另外《受活》裡的絮言還帶有註解的意思,譬如,關於「受活」一詞,原是河南方言,方言的指向不是很明確,作家很難用中文裡的某一個詞來替代──譬如在中文裡「爽」字可能最接近它的意思,另外也有自由、忍耐、苦中作樂的意思。

Thursday, November 8, 2007

病榻雜記 季羨林

本書是著名學者、九五高齡的季羨林先生的最新人作,收錄了他自2001年底住院至今在病榻上撰寫的九十多篇文章,共二十四萬字。內容豐富生動,有首次完整披露自己的童午、少年、青年時期的生沾、學習和奮斗自強的感人事跡;有懷念自己父母、老師和親友的文章;有為友朋寫的序和跋;但更多的還是先生平時所十分關注的人與大自然的和諧問題、社會公德問題、愛國主義與奉獻精神、人生觀、生死觀和人生感悟。內叫洋溢著作者在新時代、新生活中老當益壯、筆耕不輟的豪邁之情。並將這豐富的激晴借助精煉的語言、優美的文字、細心的觀察和生動的事例自然流暢地抒發出來,從而具有更加強烈的震撼力和感染力,極富可讀性和教育意義。

Saturday, September 15, 2007

我的人生感悟




  《我的人生感悟》内容侧重于“人生”二字,以指导当今青年一代树立崇高的人生观、正确的价值观以及美好的人生理想。全书以“修身”、“治学”、“寄情”、“旷达”为题,将季老对人生的感悟、理解与智慧箴言集于一书,这些文章里我们能读到学者的探究思索、长者的淡薄磊落、智者的睿智明悟,这些文章里我们能读热情与追求、甜蜜与苦涩、遗憾与困惑、诚实与坦荡。在这本书中始终贯穿着季老对世事人生的深情。这些文人散文无论是回忆往事、记述师友,还是写物抒情、感时言志,篇篇都洋溢着至深的真情,字字都流露出推敲的匠心,因此感人肺腑。

Wednesday, August 22, 2007

伍佰。風景

五年來,私人生活的伍佰迷上攝影,他每回出國表演、度假,隨身帶的不是CD隨身聽,而是沉重的攝影傢俬。而音樂讓人熱血沸騰、本人又酷到不行的伍佰,鏡頭下拍攝影作品卻呈現初一片純粹的乾淨、簡潔、靜謐,他不著迷於人像,他抓取的是萬物最純粹的形狀顏色之美,也讓所有看過他攝影作品的人,驚訝於他創作能量的反差。



終於買到這本書,很愛不釋手地飽覽每一個角落。可能是伍佰的攝影方法極似我的手法,而得到共鳴。

貝聿銘 - 現代主義泰斗

貝聿銘所到之處都引人注意。儘管它長袖善舞、八面玲瓏,與企業大老闆、藝術家和國家元首交情匪淺,私底下的貝聿銘仍是難以捉摸的。恍如童年時代四面高牆的祖宅,它的內心世界不是西方人所能了解的;即使是他以前的合夥人也表示不曾真正跟他親近過。解開這謎團的線索就在上海複雜的社會階級,甚至在古老庭園的石頭和潺潺流水之間。 這是一本有關建築物和權力、移民和同化、美式奔放和中式收斂、實用主義和華麗報導、東方和西方的傳記。書中附有珍貴照片幾十幀,均為貝聿銘和世界名人合照及其代表性建築作品:如中國香山飯店、香港中銀大廈、甘迺迪紀念圖書館、美國國家藝廊東廂、巴黎羅浮宮金字塔等膾炙人口的經典之作。 

Wednesday, August 8, 2007

Logo Design Now!

Taschen International (Feb 8 2007)
ISBN-13: 978-3822846223

Tuesday, July 24, 2007

邊城 沈從文

邊城 謝冰瑩教授也稱讚沈從文的小說:「他的小說描寫生動細膩,情節迂迴曲折,對於湘西一帶的苗蠻生活,知道得最清楚,所以在《湘西》、《邊城》裡面,都有很詳細的描寫。」 謝教授認為《邊城》一書是他的精心之作,日本人因其作品之美,曾經翻譯過這個短篇小說集。李健吾在他的《咀華集》中,也極力推薦《邊城》是一篇最完整的作品;他並且強調的說:「這是一首美麗的長詩。」。

認識沈從文,由“沈從文的家書“開始,至黃永玉道出他們的關係,我開始搜集沈從文的作品。正如上述所說,這是個短編小說,描寫細緻。翠翠與爺爺的一段生活,平淡得來很近人,是部必看的作品。

Thursday, July 19, 2007

最後的貴族 章詒和

這本書有兩個看點,即說我們可以從兩個角度來看這本書:一是歷史,二是文學。

由歷史角度來看,“中國頭號大右派”章伯鈞次女的這個作者身分不期然起著關鍵性的作用。章伯鈞即是在 1957 年的反右鬥爭中著名的“章羅反黨聯盟”的首腦人物之一,作為章伯鈞的女兒,章詒和個人記憶中的歷史自然是他人所不能替代的珍品。章伯鈞、史良、儲安平、聶紺弩、康同璧、羅隆基等近十位在中國現代史上聲名顯赫的卻鮮少記載的人物,他們在政治生涯中的起落沉浮,在個人生活裡的風花雪月,都在章詒和的追述中一一鮮活再現。

在以往關於反右運動的學術研究中,1957 年經歷劫難的中國知識分子的內心世界和他們的精神活動,一向較少為人所知。由這點看,此書堪稱一部“以史為鑒”的教材。

由文學角度來看,作者放棄了以往許多同類書籍側重政治事件的做法,選擇以鄰友交往、家庭生活為主要內容的將歷史與回憶相融合的寫法,真摯感人。這也是這本充滿哀悼與殘酷的“歷史”書,何以具有如此大的藝術感染力和文學衝擊力的關鍵因素。

在章詒和散淡如煙的文字追述之下,湧動的是鉛雲般沉重的思緒情懷。那個特殊年代、在劫難中掙扎的中國知識分子,他們在特殊的歷史情景中以特殊的方式保持了自己對文化和精神活動的追求。讀來發噱處令人怒髮,艱厄時使人鼻酸,深刻處讓人心靈震撼,相濡以沫時又眼眶濕潤。

我買這本書純粹係因為章詒和的名氣。我並不覺得內容如書介所描述的嚴峻,反而有點跨張。章詒和繼此書後,亦出版了多部以同樣題材的作品,我有點懷疑後來的作品,會否像電影續集一樣,會有點兒失望呢?如有人看過其後作品,請評一評。

Wednesday, July 18, 2007

故園風雪後

作者:鄧小宙 
回憶是很浪漫的事,你可以率性地透過想像去重演一幕幕的舊事。這是現實生活永遠沒法帶給我們的滿足。鄧小宙寫這本書,是要趁他的感覺仍未完全褪卻時,留下一個印記。

故事發生在充滿浪漫氣息的美國著名女子大學Wellesley校園,內裏洋溢誠摯與純真;一段刻骨戀情,混和著甜蜜和惆悵,也帶著美麗與無奈。由鄧小宙以第一身憶述,感情是更直接、更率真。


Tuesday, July 17, 2007

The Illustrated a Brief History of Time by Stephen Hawing

Stephen Hawking, one of the most brilliant theoretical physicists in history, wrote the modern classic A Brief History of Time to help nonscientists understand the questions being asked by scientists today: Where did the universe come from? How and why did it begin? Will it come to an end, and if so, how? Hawking attempts to reveal these questions (and where we're looking for answers) using a minimum of technical jargon. Among the topics gracefully covered are gravity, black holes, the Big Bang, the nature of time, and physicists' search for a grand unifying theory. This is deep science; these concepts are so vast (or so tiny) as to cause vertigo while reading, and one can't help but marvel at Hawking's ability to synthesize this difficult subject for people not used to thinking about things like alternate dimensions. The journey is certainly worth taking, for, as Hawking says, the reward of understanding the universe may be a glimpse of "the mind of God." --Therese Littleton --This text refers to an out of print or unavailable edition of this title.

C莉,被你截足先登,不過這本是圖解,易看點。十幾年前買下,還末看。

The Brief History of Time



作者    史蒂芬•霍金(Stephen W. Hawking)

『時間簡史』是一本為看字而不看方程式的人寫的書。這本著作是寫給不斷探求時間、空間奧秘的人的。

Sunday, July 15, 2007

狼圖騰 姜戎

本書由幾十個有機連貫的「狼故事」一氣呵成,情節緊張激烈而又新奇神秘。讀者可從書中每一篇章、每個細節中攫取強烈的閱讀快感,令人欲罷不能。
側對面的山坡上,大群的黃羊仍在警惕地搶草吃,但似乎還沒有發現狼群的陰謀。狼群包圍線的一端,已越來越靠近兩人的雪窩,陳陣一動也不敢動,他感到自己幾乎凍成了一具冰雕……
這是陳陣在草原上第二次遇到大狼群。此刻,第一次與狼群遭遇的驚悸又顫遍他的全身。
他相信任何一個漢人經歷過那種遭遇,誰的膽囊也不可能完好無損。陳陣發現,小狼不是不會跟著牛車跑和走,不是學不會小狗的跟車步伐,但是,牠寧可忍受與死亡絞索搏鬥的疼痛,就是不肯像狗那樣被牽著走。
被牽與拒牽,在性格上絕對是狼與狗、狼與獅虎熊象、狼與大部分人根本區別的一道界限。
草原上沒有一條狼會越出這道界限向人投降。
拒絕服從拒絕被牽,是作為一條真正的蒙古草原狼做狼的絕對準則,即便是這條從未受過狼群教導的小狼也是如此。

從這書看到人類為自己利益,不繼侵佔大自然,終至自食其果。季老常言,人類常以為自己甚麼甚麼戰勝大自然,其實大自然是會服復的。亦很無奈於美麗而清靜的地方被破壞得體無完膚。書中作者加入了少許其個人的教說,是唯一一樣令我吃不消。

Saturday, July 14, 2007

POL Oxygen Magazine

今天行書店發現了這本澳洲雜誌。它可以令我拿錢出來,因為它包括了design,photography,architecture and art. 是本多元化的雜誌。


雜誌網址


Friday, July 13, 2007

三春爭及初春景 高陽

内容简介:
由雍正崩逝、乾隆即位时的宫廷动荡写起,用轻快的演义笔法既勾勒了皇叔嬗变之惊心动魄,也铺叙了雍正年间败落的曹雪芹家族希图复兴的一段故事,发现了家族内处的芸芸众生相。行文结合了大量史实与人物典故,堪黎一部“《红楼梦》式笔法的人间喜剧。

此書最迷人之處是故事與曹雪芹有關,是真是假,讀者自辨。

Thursday, July 12, 2007

The Mind Gym


休閒書一本,簡單易明。教人積極的書。

陳橋,鏡頭下的歷史

在新聞攝影界享負盛名、並獲國際獎項無數的陳橋先生,最近授權中僑互助會出版他的新作——《鏡頭下的歷史─陳橋三十載新聞圖片錄》,更喜獲黃官淑君基金及李國柱醫生出版基金慷慨贊助該書的出版經費。攝影集厚達180頁,共刊出280幀精心挑選的黑白照片,並分作「大逃亡潮」、「天災肆虐」、「社會珍聞」、「浮生掠影」等十二項。

Tuesday, July 10, 2007

秦漢史



 也許你知道中國歷史上,秦漢滅六國,一統天下;漢高組革命,成為第一個平民皇帝;王莽利用禪讓之論,代漢而興。然而,你知道秦始皇如何統治龐大的帝國?焚書坑儒的真相又為何?漢帝國對外擴張遇到什麼樣的問題?重農抑商背後的事實是什麼?

  史學大師錢穆,以嚴謹的史學研究方法,就學術、政治及社會各層面,深入淺出地對秦漢史加以探討。全面性的論述,不但一解秦漢史學的疑惑,更能提高讀者的眼界,是對中國歷史有興趣的讀者,不可不讀的一部佳作。

  本書共分七章。上自秦代統一,下至王莽新朝覆滅,未及東漢。內容分學術政治及社會經濟,三面並重。其在學術 方面,於秦漢博士官制,以及百家言與王學之代興,皆有深入之闡詳。尤於秦代之焚書案,及漢代之表彰五經案 ,皆有言人所未言者。而尤於新莽代漢興起之學說思想根據,特多創發。

  其於政治方面,封建制與郡縣制遞進,曲折起伏,表裡俱陳。而對匈奴外患之應付,其步調 之變化,又重農輕商之經濟政策,皆有精密之探討。其言政治,皆 從下層社會之實際情著眼。學術政治社會三者會合而觀,指陳其變通是非之所在,更為本書之最著精神處。讀此書當可於治史方法得大啟悟,此尤為本書取大貢獻處。

Cartooning, the head and figure





adc 83rd annual awards


好多得獎作品
上年書展見到的

401 Design Meditations

In need of advice? Just want to sound off? Opening this volume is like grabbing lunch with a fellow designer to commiserate or celebrate. In its pages, noteworthy designers, both past and present, working in fields ranging from graphic design, fashion, architecture, typography, illustration, and industry product design, sound off on every topic, including deadlines, inspiration, competition, rules, respect, education, and handling criticism and life as a creative soul -- all with a certain amount of irreverence. Their thoughts are boiled down into succinct quotable quotes and one-liners that exemplify their character and demonstrate their philosophy on the world.
Enjoy reading sound bites from everyone from Frank Gehry, David Carson, and Charles and Ray Eames to Frank Lloyd Wright, Paul Rand, Stefan Sagmeister, and Saul Bass.

Monday, July 9, 2007

活著 余華

炊煙在農舍的屋頂裊裊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後消隱了。慢慢地,田野趨向了寧靜,四周出現了模糊,霞光逐漸退去。我知道黃昏正在轉瞬即逝,黑夜從天而降了。

我看到廣闊的土地袒露著結實的胸膛,那是召喚的姿態,就像女人召喚她們的兒女,土地召喚著黑夜來臨。

很平淡的一個故事,但又恨不得追下去。可恨再買了余華的"兄弟“,"兄弟“真不知所謂。

The Five People You Meet in Heaven


"All ending are beginnings. We just don't know it at the time... "




昨日買了~


Eddie is a maintenance man who keeps the rides safe at the Ruby Pier amusement park. His 83rd birthday seems like any other day --- he inspects the rides, watches the people, makes pipe cleaner animals for the children. However on this day he dies unexpectedly, trying to rescue a young girl in harm's way.

What he knows is that we all seek answers. We look for meaning behind the experiences in our lives. More often than not, we never get the answers but we continue --- we plod on, happy or unhappy, fulfilled or unfulfilled, pain-free or in pain. We live. Albom doesn't pretend to offer us the answers, but he does offer us an almost Taoist interpretation of life. It is. It just is. The answers may never be revealed. And do they need to be?

even those nameless people you pass on the street who may have played a larger role in your life than you ever could have imagined.

Sunday, July 8, 2007

Tord Boontje

“I believe that if we see design as a way of shaping the future of our world, it should be as exciting and thrilling as a great film or book. At the same time, it should communicate not only who we are, but also how we would ideally like our world to be.”— Tord Boontje

從這本作品集,或稱自傳,可以看到Tord的藝術基礎是有幾深厚。書本身的設計亦很出色,非拿在手上是感覺到到的。



Saturday, July 7, 2007

也斯的香港

《也斯的香港》是也斯眼中的香港。本書由也斯34篇文字和165幀照片組成,將也斯眼中和心中的香港呈現給讀者。有別於一些介紹香港的書籍,也斯的文字和照片都比較「現代」。他著重描寫香港這個國際大都會的「多元」和不同凡響。在書中,他捕捉了香港一些典型或不典型的人物和地方,用獨特的角度把他們表現出來,書中收有葛拉軾、劉以鬯、舒巷城、李小龍、李國威、李歐梵、李家昇、梅卓燕、梁文韜、鄧達智、葉輝、陳炳良、李澤楷等人的特寫。

三聯出版這系列書,包括昨日的“林家舖字“,加入了幾好的黑白照片,亦是吸引我買的原因。

Friday, July 6, 2007

The photograph as contemporary art


研究攝影師拍每一張相背後的動機和意義。

Thursday, July 5, 2007

林家舖子 茅盾

本書收茅盾短篇小說四篇。《林家舖子》一九三二年“九一八”上海戰爭前後的江浙農村為背景,透過林家舖子的倒閉,反映了民族商業破產的厄運。

由《春蠶》、《秋收》、《殘冬》組成的農村三部,每篇各自獨立又前後銜接,時代背景和《林家舖子》基本相同,反映廣大農民隨著苦難的加深而逐漸覺醒、抗爭的過程。

Wednesday, July 4, 2007

建築的故事 - 王受之

建築的故事

建築,和人一起生活,一起見證時間的流動。

在藍天之下炫耀著白色光亮的保羅.蓋蒂藝術博物館;想在擁擠城市中尋找呼吸空間的丹下健三東京市民廣場;
放肆理性主義到極致的玻璃盒耶穌教堂;百年來堅持英式優雅風格的利物浦火車站;吸引全世界目光的畢爾包古根漢博物館,

從洛杉磯、東京、慕尼黑、倫敦到西班牙的畢爾包,建築,以各種姿態在世界各地傲然矗立,熱情地訴說著社會歷史的沿革、城市文化的演進,以及與人交錯的豐富奇聞軼事。

王受之
美國Art Center College of Design終身職教授,目前在中國各地針對設計專題舉行講座,是中國設計界的權威,著作有《產品的故事》、《美國插圖史》、《世界當代藝術史》、《世界現代平面設計》、《世界現代建築史》等。

香港電影海報選錄

I like this one most.

Tuesday, July 3, 2007

Issey Miyake's watch design


又係玩CONCEPT, 真野就個CASE太厚, 帶上手會好古怪。

Man's search for meaning


Victor Frankl was a Jewish Austrian psychiatrist who was interned in a Nazi concentration camp during World War II. He lost his wife and family. Yet he emerged in triumph.

Frankl observed that many of the prisoners died when undergoing less hardship and suffering than those who survived. The survivors tended to be people who envisioned a future for themselves despite their present suffering, people who believed they had a meaning in life and did not surrender to despair.

He developed a psychological treatment method called logotherapy. According to Frankl, logotherapy is striving to find a meaning in one's life as the primary force. Frankl would help patients improve their mental health by helping them to discover meaning in their lives.

"The salvation of man is through love and in love."

"What matters is not the meaning of life in general but the specific meaning of a person's life at a given moment. Everyone has his own specific vocation or mission in life to carry out a concrete assignment which demands fulfillment."

閱讀殖民地 王慧麟

http://www.cosmosbooks.com.hk/topic_2/page_1.asp?topic=2&bookid=262818


香港史

這本書是中譯本厚達六百多頁的書,但都是HKD80 。
原著英文叫A Borrowed Place: The History of Hong Kong / by Frank Welsh (Author)
http://www.amazon.com/Borrowed-Place-History-Hong-Kong/dp/1568360029

生死疲勞 莫言

《生死疲勞》敘述了1950年到2000年中國農村50年的歷史,圍繞土地這個沉重的話題,莫言闡釋了農民與土地的種種關係,並透過生死輪迴的藝術圖像,展示了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農民的生活和他們頑強、樂觀、堅韌的精神。 ──在這個大?述裡,有家族的仇恨,有情欲的糾葛,有驚人的貧困和匱乏帶來的焦慮,有狂熱的理想國追求的幻滅和失落,有新的市場化之下鄉土中國的新希望、困擾和挑戰……

小說的敘述者,是土地改革時被槍斃的一個地主,他認為自己雖有財富,並無罪惡,因此在陰間裡他為自己喊冤。在小說中他不斷地經歷著六道輪回,一世為人、一世為馬、一世為牛、一世為驢……每次轉世為不同的動物,都未離開他的家族,離開這塊土地。小說正是通過他的眼睛,準確說,是各種動物的眼睛來觀察和體味農村的變革。
莫言解讀:鄉村人物的個性價值 。

書名來自佛經。《生死疲勞》來自佛經中的一句:「生死疲勞由貪欲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莫言說,佛教認為人生最高境界是成佛,只有成佛才能擺脫令人痛苦的六道輪回,而人因有貪欲則很難與命運抗爭。

雖然書介常重覆生死輪廻,但閱後又不覺作者怎樣去探討每一世的造業與下一世輪廻的關係。

Monday, July 2, 2007

南懷瑾

南懷瑾先生引導我讀彿經。十多年前從"易經雜說“認識他,繼而讀他的“金金剛經說甚麼“。南師用淺易的文字,引解出四書及佛學的理論,令我輕易領悟個中道理。如果書友仔們末有預備看佛理,可以試下論語或大學都無妨。

Sunday, July 1, 2007

New Typographic Design

Typography 對一件設計影嚮其大,只要選中一款和你的設計相襯的字體,又或用字體做main visual,巳經無需要做其他設計功夫。

此處有內頁看。

http://yalepress.yale.edu/yupbooks/book.asp?isbn=9780300117752

Saturday, June 30, 2007

Product designer - Patricia Urquiola

"Buckle" watch for alessi, 2005


"Bague" table lamp, design in collaboration with eliana gerotto, for foscarini, 2003


http://www.designboom.com/eng/interview/urquiola.html

其實我都好鐘意錶,C莉以妳身為鐘錶designer,妳對philip starck design 的手錶有可意見?

Friday, June 29, 2007

鴻 - 三代中國女人的故事 張戎

本書是敘述張戎與她的母親、外祖母三代女性如何在動亂的社會裡掙扎奮鬥的故事。透過三個女人的血緣關係極深刻地縮影了二十世紀中國的社會與歷史。張戎的外祖母十五歲時就被利欲薰心的父親獻給軍閥作妾,自此開始了坎坷的一生。張戎的母親少女時代是在日軍治下的滿洲國度過,飽嘗了亡國奴的悲痛,寄望共產黨革新中國。在不斷的艱苦磨練中,淬礪為一代新女性。張戎出身高幹家庭,吃共產黨的奶水長大,在歷經大大小小的運動、文化大革命之後,她最後領悟了人生。

張戎
出生於四川宜賓,作家。十四年歲時短暫地當過紅衛兵,後來做過農民、赤腳醫生、翻砂工和電工。一九七三年就讀於四川大學外文系,畢業後留校任助教。一九七八年留學英國,一九七九年入約克大學專攻語言學,一九八二年獲博士學位,是中共掌權以來第一位獲英國博士學位的大陸人。曾在倫敦大學亞非學院任教。一九九一年,張戎的首部巨著《鴻:三代中國女人的故事》出版,成為英國出版史上非小說類最暢銷的書籍,被讀者評選為二十世紀最受歡迎的經典著作之一,已譯成三十多種文字在全球發行,銷售量逾一千萬冊

我看這本書時巳是十年有多,故事都巳模糊,但我仍記得這是一本很好看的書,我亦會在不久將來再重看一次。

tuesday with morrie 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

最深刻的一句:

「你可以認命,但唔可以認輸。」

Thursday, June 28, 2007

這些憂鬱的碎屑 ﹣黃永玉

黄永玉:1924年生于湖南省凤凰县,土家族人。受过小学和不完整的初级中学教育。曾做过瓷场工人,小学、中学教员,报社编辑和记者,自由撰稿人,电影编剧,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他自学美术、文学,长期从事版画、国画、油画、雕塑和漫画创作;此外,还写过不少散文、杂文和诗歌,也创作过剧本,有很高的文学造诣。

內容介绍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谈文学离不开人的命运。从文表叔尽管撰写再多有关文物考古的书,后人还会永远用文学的感情来怀念他。后死者还有许多事情好做。他爱过、歌颂过的那几条河流,那些气息、声音,那些永存的流动着的情感…… 故乡最后一颗星星殒灭了吗? 当然“不”!

我巳經在香港網上找不到這本書,我買時巳是十多年前。但後期黃永玉出版的書都有輯錄多編文章,如“比我的老頭“一書。黃永玉是我最喜愛的畫家,我好幸運上次回港看到他的畫展,亦買到他的畫冊。最喜愛他畫荷花,一個圈,兩個圈,三個圈。正正正。

Wednesday, June 27, 2007

我負丹青 - 吳冠中自傳

吳冠中(1919- ),生於江蘇宜興。1942年畢業於重慶國立藝術專科學校,1947年公費留學法國,在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進修油畫。吳冠中是國際畫壇公認的20世紀現代中國畫的代表畫家。
香港中文大學在2006年12月7日舉行的第63屆學位頒授典禮上,向吳冠中頒授榮譽文學博士學位。

晚年惜墨如金的吳冠中,去年杜絕一切事情,悄悄寫起了自傳。他以凝煉的筆觸全面審視了自己曲折坎坷的藝術人生,就生活經歷、藝術創作軌跡、繪畫理論觀點、親情、友情、愛情等多層面、多視角自述感悟。全書配以作者各時期代表畫作三十餘幅及生活照片七十餘幀。

如要我在吳冠中或林風眠之間選擇,我較喜歡吳冠中的畫。可惜錯過了當年他在藝術館的畫展。

藝術家 385 June 2007

世界事物太多,知識也無窮。吸收世界的最新資訊,閱讀雜誌算是最好不過。
這本台灣的藝術雜誌 <藝術家> ,我覺得兩岸三地中最 可讀性高的藝術雜誌。而我最喜歡雜誌內的專欄文章。

Design of Design 設計中的設計







原研哉乃日藉國際級平面設計大師
呢本書蟬聯過誠品書店的冠軍

http://www.ndc.co.jp/hara/home/index.html


原研哉 Kenya Hara

- 生於1958年
- 平面設計師、日本設計中心代表、武藏野美術大學教授
- 原研哉自2001年起擔任無印良品的諮詢委員會委員
- 參與的設計計畫有2005年萬國博覽會宣傳設計


一個有關原研哉到訪台灣的訪問:
從80年代開始,原研哉以追求務之本質、崇尚簡約設計風格,在日本與國際間創下極高的知名度。日本產業設計振興會即讚譽他是左右21世紀設計風潮,揭開世紀序幕的重要設計師。台灣平面設計師劉開比喻最為精確:假如,生活中任何細微的事物,都足以讓我們感動,原研哉先生的設計與視野,就是良品。可是這樣一位內外兼備的設計者,年少時並非一心從事設計工作。原研哉畢業於武藏野美術大學基礎設計系。他曾為了沒考上心目中的第一志願,東京藝術大學而感到挫折。進入大學後,「我不大願意將設計作為一種職業,或者說是在社會上安身立命的手段。」原研哉接受媒體採訪時,自曝年輕時對從事設計的想法。 但他在師長的鼓勵下,終究還是走向設計之路。



設計產業在日本萌芽得早,時代的巨輪孕育出如田中一光、橫尾忠則等一代宗師的地位。隨著科技帶來改變,不只發生在經濟層面,對設計業的衝擊為工具普及影響設計內涵。田中一光曾經喟嘆地表示:身邊有很多週末畫家、週末攝影師,但很少聽到週末設計師,一直以來始終認為設計是很專業的,但電腦普及,好像任何人都可以隨意做一點設計,很擔心設計會走向沒有靈魂的方向。 田中的感嘆,恰好說明原研哉正處於「一個偉大設計師已經過去了」的時代,取而代之是一個新設計時代。 80年代他進入日本設計中心,主要擔任海外廣宣設計指導。在此工作期間,原研哉說,身處於百餘人的組織裡,讓自己在設計實務上得到很多鍛鍊的機會,更培養「說明與說服」溝通技巧的能力。



相較設計前輩追憶逝水年華,而對設計產生悲鳴嘆息之聲,原研哉卻以為應該省思設計本質。歸納出:所謂設計時代是一個有志投身設計事業的人,透過設計手段,讓社會大眾對設計行為產生共鳴。舉例來說,他於梅田醫院採用白色棉布設計指示標誌,令人因觸覺而牽動其他感覺,產生出愉悅柔和的舒適感;日本松屋銀座的更新計畫裡,則橫跨空間與平面,實踐了設計帶給社會大眾簇新的感受。之後他策劃奧運、博覽會等大型展覽,以及擔任無印良品的藝術指導,逐步成為國際級設計師。

讀後感:
正到痺!書中收集了很多原研哉先生選出的範例,也有詳細講述他的一些作品的艱辛製作經過。詳盡解釋了「何謂設計」,也道出關注市場與設計之間 o既重要性。最喜歡書中介紹的設計不是玩華麗玩外觀,而是玩concept!!